气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气瓶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岳飞千秋冤案莫须有三字狱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1-01-07 17:10:13 阅读: 来源:气瓶厂家

岳飞千秋冤案“莫须有”三字狱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莫须有。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

,罗织罪名。语出《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用以表示凭空诬陷。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这也是莫须有之事,况阮老先生罢闲之人,国家大事也不可乱讲。”

来历

“莫须”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语,是“大概”或“也许”的意思。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之语,《宝真斋法书赞》有“莫须与他明辩”之语,《曲淆旧闻》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之语,《铁围山丛谈》有“莫须问他否”之语,《思陵录》有“莫须批出”之语,《後村大全集》有“莫须有人”之语,又如《分类夷坚志》有“莫须谢尚书否”之语。绍兴十年宋高宗下达《御札》:“……据(今来)事势,莫须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其设施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可解释为“这件事情或许是有的?”

清代的《资治通鉴后编》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续资治通鉴·考异》引《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是“必须有”,朱彝尊亦同意此说。

吕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标点做“莫,须有”的说法,解释为“或许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

台湾作家李敖曾考证“莫须有”的正确解释应该为“莫须,有”,“莫须”是宋朝的口头语,指等等看,是“等等看,有的”、“等等瞧吧,有的”的意思。

岳飞“莫须有”三字狱

宋朝名将岳飞“莫须有”三字狱是颇有知名度的。

“莫须有”,含义模糊,涵盖极大的冤枉,所以后来者凡提及岳飞冤杀,不用多言,只须以“莫须有”一言以蔽之可也。

所谓“莫须有”出典,乃是韩世忠和秦桧的一次对话。它最早出现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相近文字还见于与韩世忠有关的赵雄所撰《韩蕲王神道碑》(《江苏金石志》卷十二)、《中兴小纪》卷二十九引《野史》、《金陀粹编》卷八《行实编年》,后来元脱克脱主修《宋史》就把这有关的一段稍作润色写进《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谐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宋史》卷三六五)

此中所称岳云给张宪的一封信,说是岳云要张宪起兵造反;同时,还写信与王贵。但是岳云张宪虽经严刑拷打,仍都坚决否认有此事。当时韩世忠已罢去枢密使重职,他是同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诱捕后半月(十月二十八日)主动解职、出任徒有虚衔的闲散职务,“横海武康安化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的。据《岳飞传》称,他是在万俟(占内)控制的大理寺向皇帝送呈判决书时,前去宰相府找上秦桧的。

韩世忠对岳飞无故受屈,自然愤懑,尤其是他清楚岳飞的冤狱,还含有受冤者不愿罗织他人,而更遭到秦桧、张俊甚至是赵构所嫉恨了的。韩世忠坚决抗金,曾以公然出兵的行为,阻止魏良臣等出使金国议和。又因秦桧力主和议,韩指责其误国,言辞激切,并自请与金使面议,因此首当其冲为投降派嫉恨。秦桧之流原先是想利用岳飞拿他开刀,不料岳飞不接领子,反而力加劝阻,还向韩世忠通气。这样,赵构联系过去几年岳飞拥兵自重,不听宣招,更加火上添油,即拿他开刀了。

秦桧是杀害岳飞的第一帮凶和主要执行者,他所说的“莫须有”,追溯其源,实是秉承赵构意思,对此不便说明也不须说明、很难说明,因而就为后人带来争议,诸说不一。

通常的解释是,“莫须有”就是“或许有”(蔡美彪等着《中国通史》五,1978年4月人民出版社),“也许有”(曾琼碧《千古罪人秦桧》,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或说“莫须有是当时的口语,相当于‘可能有’的意思”(徐兴业《中国古代简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1月)。

它们的意思同一内涵,它是和下句韩世忠责问“何以服天下”,互为呼应和连接的。

因此,王曾瑜认为,“莫须有”意即“岂不须有”。“宋时‘莫须’两字常连用”,但他界定,此处之“莫,有岂不之意”(《岳飞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柏扬也说,“莫须是一个不合文法的句子,无法解释,秦桧是江宁人(江苏南京),或许是当时江宁方言。根据情况推测,应是‘不见得没有之意’。”(《中国人史纲》,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

有人就“莫须有”提出不同见解。金毓黻认为,“莫须有,谓当有须有、尚须有也。宋人话中喜用莫字,莫须二字连用,见《长编》中非一,如曰,莫须与指挥、莫须曾商量皆是,凡此莫字作当字尚字解。莫为未定之辞,故世忠以为不足服天下“(《岳飞之死与秦桧》,重庆《文史杂志》第6期,1941年1月)。王瑞明同此见。他的意见是秦桧对岳飞的冤狱要”竭力加以掩饰“。还认为秦桧”强词夺理“,不用两可之词,”授人以柄“,”故‘莫须有’不能解为‘大概有’,而应赋于肯定之意。“(《‘莫须有’辩》,《文史知识》1982年11月)对此,王瑞来也持此说,他引用南宋宁宗时人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六,”先是,狱之成,太傅韩世忠尝以问桧,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不明,其事体必须有。世忠曰:相公言‘必须有’,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因争之,桧不听。“王瑞来说,”如果作‘必须有’,就与‘莫须有’的传统说法语意有歧。而王瑞明同志此文的解释倒是基本相合的,即秦桧是用一种肯定的口气来回答韩世忠的质问,而不是含糊其辞“,(《文史知识》1983年第4期)。李安《岳飞史迹考》也引用宋无名氏《冤狱记》说,当《刑部大理寺状》(即最高法院判决书)送到赵构面前,赵构召集文武大臣审议,“秦桧会于朝曰:必须有!必须有,高宗在殿上,相距丈许,若无所闻者,听者皆默然。桧色厉而声颤动,重复言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其事体必须有。言时,回顾西班诸将臣,高宗目光亦与桧同,西班中独张俊点首,示与桧意同。俊在班首,次为韩蕲王,又次为待卫亲军马步都虞候王德。德初目视殿上,闻桧言,微转首视蕲王,蕲王色变,趋前诣桧,相离不三尺,桧以笑答之。蕲王向桧争曰:必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何以使人甘心?桧不答,亦无怒意。

高宗仍若无所闻,传旨退朝,钟鼓声大作,靳王拂袖下殿,不悦而去。“此段双方对白和神态栩栩如生,写出秦桧是秉承赵构旨意,当然不能以“莫须有”含糊了之;称“必须有”,也可解释为“一定是有的”,其中仍蕴含有“应该是有的”内涵;如果以“莫须有”,是难以搪塞人口的。秦桧之奸诈、阴毒,也不致于采用这种含糊其词掩饰了的。

李安还引用俞正燮《癸已存稿》于“莫须有”三字考证。即这句话应谈作“其事体莫,须有”。俞正燮说,“此事桧言‘其事莫’为一句,‘须有’为一句。盖桧骄蹇,反诘世忠,诣其事?‘莫’而后自决言‘须有’,故世忠不服,横截其语,牵连一句,合‘莫须有’三字何以示天下,此记言之最工者也。必须有,则三字非奇,不足折桧,又或解莫须有为,‘不必无’,盖不知莫言绝句也”。所以有人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合乎情理的”,“这是因为秦桧在复述‘其事体莫’之后,借提顿的刹那,稍作迟疑和审度,以思考对策,然后才发狠说出‘须有’两字,既搪塞了韩世忠的质问,又诬陷了‘尽忠报国’的岳飞。这就把当时秦桧的心理,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莫须有”三字是什么意思,人们大都从语言本身含意认知。中国文字是丰富的,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和背景有相背的解释。看来“莫须有”三字解,争论了几百年,现在还须继续下去。至于,“莫须有”争吵,韩世忠是否有两对奏桧质问,即一次在宰相府,一次在庙堂之上,秦桧态度由“莫须有”改为“必须有”等情由,这就有待再考证了。

聚培训网

初中生作文

聚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