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气瓶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食品安全的困局中国市场-【新闻】沙基黄耆

发布时间:2021-04-20 13:22:19 阅读: 来源:气瓶厂家

食品安全的困局中国市场

有一生产方便食品的企业,姑隐其名,虽规模不大,业内却小有名气,为许多国际著名食品商代做加工。每年出口600多万美元,其生产条件、卫生标准、质量控制应没有问题。但这家企业却有极为头痛的事:商检。食品是人吃的,干系重大,不检自然不行。外国人也是人,他们吃我们生产的食品我们做做质量检查也不是不应该。可问题在于,在对出口食品的商检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莫名其妙似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

首先是检验标准。我们的某些食品质量标准,居然高得离谱。比如规定每100克食品中大肠杆菌不能超过150个,而国外一般规定不超过10000个,像英国规定每克不超过100个,美国密苏里州食品要求每克不超过500个,以色列调味品要求每克不超过100个,我国的标准竟比一般国际标准高66倍多!为了达到国家检验要求,企业不得不采用辐照(用X射线钴60)的办法,既使产品味道下降,又产生了可能有辐射残留的问题。这真让人怀疑:我们国家的食品质量标准比发达国家或者一般国际标准还严吗?

其次是出口产品商检执行标准问题。我国有关法规明确规定,出口货物可以按进口方要求(合同标准)进行生产,也就是说,在上述情况下,我们的商检部门完全可以以进口方标准或者进口合同要求来进行检验,为什么在出现国内外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下非要按着我们国内的标准检验呢?是有关部门或人员对国家有关规定不清楚、理解不一致,还是故意刁难企业呢?

第三是检验方式。商检部门20个货柜检验一次,每批货的抽检比例要达到80%以上。这很让企业为难: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进度得跟着政府的时间表走,一个订单10个柜生产好了,得跟别的订单凑满数才能检,生产出来的货只好堆放在仓库里等着检验,占用了大量空间,使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如果能像国际上通常做的那样随产随检随出,那么,企业在现有厂房面积内的生产能力至少可以增加一倍以上。很明显,这样的简单变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率,提高利润水平,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会大大加强。如今这个企业的主要原辅材料,如面粉、油、调料、包装物品等,都在国内采购,每年采购额达数千万元。若产量翻番,也意味着国内采购翻番,对于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都有好处,却因为这样的检验限制而无法实现。

而这样的事情绝非个案。笔者在调查农产品贸易问题时,曾经到过山东一家著名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现在其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上下,产品主要是速冻、保鲜蔬菜,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众所周知,日本对食品质量要求极严,但对我国这家企业的产品质量却信得过,允许其产品免检进入日本超市——也就是说,只要这家企业自己内部质量检验合格了,日方就予以认可,进入日本市场时不用按常规进行商品质量检验。应该说,这是对我们这家村办企业(该企业原是一家村办集体企业,后来举办了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一个庞大的食品生产集团,其品牌在国内也已很有名气)的充分信任,也是这家企业多年努力的结果。但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进口方不检,我们检!当地商检部门照样对其出口产品批批检验不误。企业很疑惑:进口方都信得过我们,难道自己的政府部门却信不过?有时出货紧急,而我们的商检官员却依然一丝不苟、按部就班进行,甚至因为商检业务繁忙,不见得一出货就马上检,排队等个三两天也是常有的事,企业火急火燎,说不检我们也照缴商检费行不行?商检官员一脸正气:不检怎能收你们的钱?等着吧。所以我想,日本的商检机构应该放心了,日本的消费者也应该庆幸:有中国的商检在为他们的食品安全把着关呢。

商检部门如此行事,自然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得为中国的出口商品质量负责!但笔者仍有莫大的疑惑,虽然不至于怀疑我国商检为中国产品声誉负责、为外国进口商利益负责、为国外消费者负责的国际主义精神,但也不能不有所质疑:作为中国的商检部门,作为中国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官员,更应该为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负责才是。假如商检人员有限,忙不过来,必须有所侧重的话,那毫无疑问,工作重心也理应放在中国国内产品质量检验上才对。我们的产品出口有外国进口方的政府部门在检验着(咱们不还老说外国设置技术壁垒吗?),有进口商在监督着,有国外消费者在制约着,这几方的责任心和行为能力,大概都不会比我们差,我们何必还要把有限的政府资源用于不必要(有些时候、有些方面还是有必要的,但前述的例子却是实在不必要的)地去替他们把关呢?这到底是我们的政府部门用力不当,还是有意为之呢?

话已至此,才算进入正题:还是多关注关注我们国内的食品安全吧。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不力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假冒伪劣产品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全体国民的消费权益、身心健康以至生命安全。而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原来还是注水肉、掺沙米,质量差点但还吃不死人,现在却是毒肉、毒奶、毒蔬菜,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而一般性的食品质量大家都有点麻木了。连国家有关高级官员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也公开承认现在国内消费者吃什么都不放心。农贸市场产品质量没人管,忙不过来;一般食品质量没人管,人手不够;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没人管,监管成本太高……

那我们负责食品质量安全的部门到底在管什么?或者,我们已经搞不清,如此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居然不清楚到底该问责于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都管,但又都不管。因为任何其中一个部门,都似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起码对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人都有“生杀予夺”大权;但似乎又都事不关己,食品安全事故曝光了,中央领导批示了,各部门当然也会一哄而上,可事前事后,该尽的责、该问的责在哪里?

在这种典型的体制病里,中国食品安全就不得不进入了所谓的“困局”。尽管国家也在重视,但毫无疑问,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依然严峻。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对出口产品进行前述的高标准、严检验,不更加凸显出滑稽、荒谬与不合理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笔者只好妄自揣度一把:利益使然。出口商品检验,是按数量或者金额收费的,且出口企业一般实力还可以,交货时间约束往往较强,这钱交得就没有话说;若有人还想借此“寻”点“租”,企业也只有承受。而国内产品质量监管呢?收点费不易,没有利益就不做;而收费之后,质量合格不合格反而是次要的了。

如果这个工作的着力点不在“责”而在“利”,实为国民之大不幸。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如此严重,也实在值得有关监管部门和有关人员的深思。

阀门

黄铜回水阀

气控管阀